在系统梳理、回顾中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二十周年发展过程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本文秉持着重要性、长期性、可复制性、可传承性的原则,总结了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十条经验”:服务保险主业、完善公司治理、深刻理解国情、深化投研建设、强化风险管理、尊重资产管理规律、服务实体经济、发挥行业特色、科技赋能业务、坚持对外开放。通过对发展经验的总结,以期为我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未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出贡献。
“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站在当下,回顾保险资产管理行业“非凡20年”的历程和变迁,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发展的规律和动力,把握未来的趋势和节奏,对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继往开来、行稳致远、砥砺前行、竞争发展意义重大。
服务保险主业是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初心和使命,是保险资产管理20年发展的行业共识,也是保险资产管理适应新发展阶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方向。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离开保险主业,保险资金运用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很难夯实发展基础和形成竞争优势。
第一,服务保险主业是保险资产管理的“从业之本”。保险金融集团运作和发展必须依靠保险业务与投资管理“双轮驱动”。国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源自保险公司(集团)的内设投资部门,2003年中国人保成立行业首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初衷就是依托独立法人主体地位,解决当时保险资金管理存在的“混乱”问题,提升保险资金运用的集中化、市场化、专业化水平。20年来,保险资金专业化运用有力支持了保险行业的持续发展。其中,自2012年保险资金运用新政以来,保险资金运用规模年均增长16%,年均收益率5.3%,且1.1%的收益率波动远低于其他机构投资的人。第二,服务保险主业是保险资产管理的“立业之本”。过去20年,保险资产管理行业服务和支持保险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目前大多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管理系统内保险资金为主。截至2022年末,保险资产管理受托总规模24.52万亿元,其中管理系统内保险资金17.87万亿元,占比达73%,内部资金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了坚实的财务资源保障。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负债成本、久期差异、监督管理法规和流动性要求等约束下,保险资产管理行业持续探索创新,在资产配置、投资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的差异化特征,在个性化账户管理、FOF投资等赛道形成了相对优势。第三,服务保险主业是保险资产管理的“展业之本”。保险资金自身特征足够丰富,财产险、人身险和资产管理产品等类型资金对资产久期和流动性等要求差异明显,大型和中小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受偿付能力和负债成本约束明显有别,不同股东结构的保险集团对当期利润和长期价值的考量显著不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按照负债端特征建立分账户、分产品管理体系,形成了能够很好的满足多元化客户的真实需求的管理能力,成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激烈的大资管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占有稳定地位的基石。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自立、专业、成熟的基础。过去20年,保险资产管理历经艰难探索,逐步认识到加强党的领导,对建设和规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治理体系,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更好地发挥专业价值具有基础性作用。事实上,将党的领导提升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战略高度,融入经营管理各环节,不但可以补足公司治理短板,发挥党员骨干先锋模范作用,而且还能形成党内监督与内控管理相辅相成的工作机制,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改革发展、防控风险具备极其重大作用,是中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独特政治优势。
第一,完善的公司治理是资产管理公司专业化建设的基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主要由保险公司(或集团)发起设立,管理规模和收入主要来自于股东关联方,发展过程中容易形成依附或从属关系,导致资产管理公司独立性较弱。历史上,个别公司股东缺少有效制衡,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完全按照主要股东意图行事,出现通道账户、利益输送、风控失效等问题。实际上,2003年中国人保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初衷就是通过独立性,提升资产管理的专业性,避免保险资金运用环节的各种乱象。经过20年发展,目前行业普遍认识到:完善的公司治理意味着科学的授权和分工,可以约束股东和委托人干预日常经营的随意性,避免主要股东侵害其他股东、委托人利益,长期看更有利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好与集团内相关主体的关系,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内控管理与专业能力建设的基础。
第二,完善的公司治理有利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从20年的发展历程看,中央对国有保险金融集团主要领导提出了明确的政治要求,国有金融机构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公司治理在重大决策、重大投资、重要人事、利益分配等事项上发挥了“党委民主集中制”的及其重要的作用,能够充分调查研究和考虑各方面因素;通过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内监督,往往有利于公司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避免管理层短期主义和高风险偏好,减缓机构主要领导更迭带来战略方向的频繁颠覆;另一方面,对于民营保险公司而言,完善的公司治理能够规范控股股东、中小股东、管理层和干部员工的职责权限,特别是可以避免控股股东“利益输送”等风险。
第三,完善的公司治理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拓展大资管市场的前提。“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是资产管理行业的基本模式。大多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股东方委托人为主,正在大力发展非股东方投资人。对于非股东方投资人而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完善的公司治理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其利益得到公平、合理、负责任对待的基础。因此,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只有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体系,才能取信于市场、取信于客户,才能真正赢得未来。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必须以服务保险主业,服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为基本使命。“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扎根中国土壤,深刻理解基本国情,体悟党和人民期盼,才能真正地把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发展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让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强大生机。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才能切实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改革创新机遇,让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在中国金融版图中彰显价值。
第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政策,发挥统筹发展的制度优势。保险资产管理行业20年发展得益于党和国家的英明领导,国内经济蒸蒸日上、金融环境生机勃勃;在行业发展的各个关键阶段,都离不开上级组织和监管机构根据国家需要和市场形势的精心布局和有序安排,推动制订制度法规,自上而下引领行业发展。第二,激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活力,积极参与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过去20年,我国保费收入实现年均18%的高增长,跻身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高速发展的国内经济和行业环境为保险资产管理行业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近10年来,保险资金年均投资收益规模从0.18万亿元增至1.05万亿元。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中国经济的特点和趋势,主动参与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才能较好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第三,深刻理解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阶段,理解委托人的负债特征,才能切实为委托人发展贡献力量。20年来,大多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成长,经历了其所在金融集团股份制改革、公开发行上市、设立收购新业务平台等改革创新发展过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均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厘清集团管控边界、优化委受托关系、磨合系统内投资平台分工等问题探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操作均不同程度受制于保险业务开展所带来的约束,特别是财险资金管理曾经历过“车险价格战”带来的整体高成本压力、寿险资金管理长期面临规模快速增长带来的新增投资及再配置压力。因此,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如果不能深刻理解中国保险行业特定发展阶段,那么专业能力不可能强,委托受托关系不可能好,管理操作不可能顺,投资业绩不可能稳。第四,深刻理解中国资本市场特点,投资管理中才能把握中国经济增长的时代机遇。1980年,保险行业正式复业,恰逢国家改革开放的市场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对保险需求源源不断。2003年保险资产管理行业诞生后,经历了2003-2004年股权分置改革前的迷茫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困难期,以及2015-2016年A股剧烈涨跌的动荡期。在多轮市场周期后,行业逐步优化了大类资产配置理念、降低主动权益、探索战略股权,减少组合波动;增加非标债权,锁定绝对收益;重视FOF与股权基金投资,与专业领域优质机构合作。
追根溯源,保险资金投资的初心是要获取至少覆盖负债成本的收益。核心投研能力是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核心价值和长期竞争力来源,尤其是面对大资管时代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的同台角逐,提升专业能力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建设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找准定位专业化发展是脱颖而出的关键。
一是树立正确的理念。投资理念决定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正确地做事”,缺乏正确的投资理念,投资行为就会偏离保险的本源本心,长期而言将严重损害保险资产管理的投资业绩。要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避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绝不能违背资产管理的初心与使命。在国内监管牌照有序放开过程中,过去部分公司出现过“为拿牌照而做业务”“被上级股东行政要求而做业务”等情况,既违背初心也不符合基本商业逻辑,实际投资运作往往更加扭曲和低效。因此,必须坚持正确的理念和初心,坚持业务启动制度先行,业务拓展能力先行,具体业务研究先行。经过20年的摸爬滚打,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确立了“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基本理念:“长期”重点在于研究角度、价值评估的长期性,而不是持有期限的长期;“价值”重点在于准确定价,而不是估值水平的高低。
二是搭建系统的平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服务的委托人业务差异很大,资产负债匹配要求不同,不同账户投资管理的约束条件差异很大,监管等各种方面要求更为多元复杂,因此绝不能依靠个人英雄主义单打独斗。对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而言,可“自上而下”统筹,从长期规划各方面能力建设,同时“自下而上”适应市场迭代,步步为营推动具体业务发展。在内部管理上,要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横向”明确职责、专业分工、共享成果;不同层级和流程环节要“纵向”紧密衔接、反复穿行、闭环管理。比如,如果投研管理依赖于少数个人经验,自下而上开展离散性、间断性研究,势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错失荆州”,甚至由于主观认知偏差带来损失。因此,自上而下的平台化、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体系,可以集成基本数据,基本研究和集体智慧,为自下而上的业务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既凸显重要,又迫在眉睫。
三是建立有效的机制。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对于保险资金而言,涉及资产战略配置、流动性较低的配置、规模较大的股权、债权等重大投资,应建立专业论证基础上的集体决策机制,避免错误;涉及二级市场的日常投资,应在规则范围内提高应对市场的敏捷性,可建立在研究支持下分级授权决策机制。从过去20年历史看,重大投资和日常投资分类管理,是逐步被保险资产管理行业认可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保险资产管理行业亟需建立针对投资业务的工作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必须倡导专业,投资业绩评价要归因分析,风险状态要动态跟踪,约束机制要及时响应。同时,要充分考虑资产管理行业的高度专业性,重视人力资源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建立符合保险资金运用特点,与专业人才和资产管理行业特征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励更多立足长期业绩,并将风险合规要求纳入到考核评价之中。
四是打造高效的队伍。资产管理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行业,高度依赖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力资本。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要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投研能力,关键是要建立健全绩效导向的、市场化的人才筛选机制、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未来发展看,保险资金运用与其他资产管理领域有一定差异,应针对性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懂保险、懂资管、懂投资、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巩固行业在保险资产负债管理、保险资产配置等方面的专业优势。
五、强化风险管理是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生命底线年来,中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经历过股权分置改革前中国长期资金市场的苦涩,受到过百年一遇的美国次贷危机冲击,克服了防范“新冠疫情”期间的困难。20年来,多次经历宏观经济调控,历经金融监管环境带来的各种政策变化,始终在负债约束下积极应对利率水平波动、A股牛熊周期交替,以及数次“股债双杀”等艰难局面。回顾历史,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才能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第一,必须坚持统筹协调,把握好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做到全面风险管理。没有发展作为支撑的安全,必然难以长久;没有安全作为保障的发展,必然不可持续。20年来,保险资产管理行业最大的经验教训之一,就是必须统筹风险和收益的关系,必须将风险管理有机嵌入资产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中:一是必须做到全覆盖。保险资金运用具有多市场特点,涉及境内外债券、沪深港股票、金融期货以及各类场外交易市场业务。大到监管理念和法规,小到交易时间和清算方式都存在差异。二是必须做到专业性。保险资金运用具有多资产特点,既有流动性较好的二级股票、利率债券、公募基金、金融期货等类别资产,又有流动性相对不足的长久期信用债券、非标债权和股权资产,还有“一对一”的银行存款、利率互换等。三是必须做到闭环管理。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流程长、涉及主体多、专业分工相对复杂。例如,投资管理涉及资产负债匹配,大类资产配置、投资策略调整、投资研究决策以及交易清算等多个环节。四是必须确保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早于业务拓展。保险资金安全性要求较高,对各种风险的容忍度相对低,同时新的业务不断涌现,风险管理更为复杂,必须做到能力先行。
第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针对性做好分类管理。一是要科学管理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与预期收益存在正相关关系,根据负债约束做好收益和波动的平衡至关重要。从过去20年经验看,市场风险对保险资金最大影响是“股债双杀”带来的压力。总体看,应加强宏观经济和政策研究,在利率周期较高阶段增加债券配置,控制好久期错配缺口;应重视账户的波动性控制,合理安排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在深度研究和长期价值判断基础上选择标的;应居安思危,做好极端风险防范预案,账户应保持必要流动性,建立“止盈”“止损”等管理机制,防备“黑天鹅”事件冲击。要丰富风险防范手段,提高运用期货、互换等金融衍生品水平。二是要重视信用风险管控。保险资金配置信用债、债权计划的比例大,往往单笔规模较大,资产流动性不足,集中度较银行等金融机构更高;非标债权计划投资后,缺少账户管控、逐笔放款等有力的投后管理手段,且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缺少成熟的制度安排;资产管理的分支机构没有建立,投后管理的信息渠道相对单一,且缺少现场管理能力和及时止损能力。因此,保险资金应对信用风险管理保持审慎态度,做好信用主体评估分析,结合信用资产质量准确定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应加强政策研究能力和市场研究能力,提高研判信用环境中长期趋势水平,确定合理的投资期限和规模,在夯实专业能力的前提下挖掘信用利差。三是要建立法律风险与合规风险的“红线年来,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理念和政策一直在持续改革、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之中。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必须加强与监督管理的机构沟通,把握监管政策初衷,理解监管执行态度,将“法律风险”“合规风险”列为“行为红线”。四是要严格防范操作风险。保险资金管理流程长,涉及主体多,交易方式多,账户要求多样,必须加强员工培训教育,落实操作风险管理制度,通过流程优化、信息技术等手段,“机防+人防”防范管控。
第三,必须坚持未雨绸缪,风险管理应尽量前置,防患于未然。风起于青萍之末,现实中诸多事例表明,重大风险往往源自量的积累,减少风险比处置风险更加重要,风险管理应尽量前置:一是要深刻理解中国国情和市场特殊阶段,做好国家政策研究,准确理解监管要求,清晰认识经济结构调整和资产回报下降趋势,统筹资产负债管理,优化保险产品设计,做好资产战略管理,多措并举防范低利率环境下“利差损”这一“灰犀牛”风险。二是保险资产管理行业整体面临的风险类型、诱发因素、传导途径等逐渐复杂,要做好境内境外政治、经济和金融市场跟踪研判,在不同环境下做到对风险触发因素的科学认识和审慎分析,防范好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带来的“黑天鹅”风险。三是要建立管理框架,绘制风险地图,形成风险监测、识别、评估、计量、管理、处置的全套流程。既要聚焦于较高发生概率或较高预期损失的风险,也要对预期低概率、预期较低损失的风险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密切关注,避免风险传染和蔓延。
第四,要坚持多措并举,优化风险管理架构,形成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从保险资产管理20年的历史看,既要有风险的识别和预警,更要建立应对风险发生的机制,完善处置风险事件的手段。一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最大的风险有时来自于治理层、管理层。目前,监管已经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出台了明确制度,加强对公司治理和经营发展的检查督导;多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正不断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基本建立了党对公司治理和重要业务的领导机制,其中党委承担“三重一大”决策责任,并将政治监督、巡视巡察、审计监察等工作纳入了公司风险管理体系。二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最常见的风险往往来源于业务一线。主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形成了董事会下,覆盖“前台业务部门-中台风控部门-后台审计部门”,以“三道防线”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和风险隔离机制;引入了风险责任人制度,清晰界定职能,层层压实责任,形成贯穿业务全流程的风险防范管理闭环。三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过去以机构业务为主,普遍在社会舆情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目前,很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始涉足养老金管理、信托财顾、公募基金管理等个人业务,必须尽快补齐公共关系、舆情风险管理等方面能力。
尊重规律、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按规律办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要求。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有自身的特定规律,必须要按客观经济规律想问题、出政策、办事情。我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之所以在过去20年里健康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始终坚持尊重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规律。
第一,必须尊重资本市场的基本规律,从股东层面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保险资产管理的股东方、委托人等应尊重资本市场存在不确定性的基本规律。一方面,资本市场长期与宏观经济、货币政策等高度正相关,长期持续的资源投入和能力建设,是取得良好业绩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短期受各种因素影响,外部环境较为复杂,主观的良好期望和艰苦努力不一定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因此,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东方、委托人必须充分认识到上述规律,坚持长期主义角度,持续增加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源投入,统筹做好资产负债管理、资产战略配置等方面工作。同时,保险公司(集团)必须接受资本市场不确定性这一最基本规律,制定科学的投资指引和业绩评价基准;避免将业绩压力和发展压力不合理地传导至投资板块。事实上,不充分尊重资本市场发展规律,追求过高的短期投资收益诉求,会在事实上鼓励承担更高的风险,而只有尊重行业发展规律,才能建立良好、科学的委受托关系,才能客观理性判断市场、兼顾长期价值和短期收益。
第二,必须尊重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投资规律,打造差异化投研管理体系。一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具有共同点:通过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参与资本市场交易获取收益。要把握宏观经济周期和顺应社会变迁,聚焦产业发展趋势,在投资中获取beta的机会;同时要挖掘优质投资标的,在投资管理中保持必要的灵活、敏捷,通过专业能力获取alpha的机会。另一方面,受到保险行业特殊的投资约束,需要打造符合自身禀赋,适应自身委托人需要,行业内可相互学习借鉴的投资管理模式。例如,受制于委托人业务结构,不同保险公司对资产久期的要求存在差异;受制于委托人偿付能力,不同保险公司对资产价值波动的容忍度差异很大;受制于委托人的负债成本带来的当期业绩要求差异,不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对个股挖掘能力,短期交易机会把握、信用挖掘能力建设的要求有很大差异。目前看,不同公司对资产配置的理解和要求不同,导致行业内公司在股票、基金等高波动资产的配置比例、较高信用风险资产配置要求,以及低流动性资产配置操作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正因为如此,必须客观认识不同保险公司的差异性,尊重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投资规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才能打造差异化投研管理体系。
第三,必须尊重资产管理行业竞争规律,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资产管理业务。“受人之托”是资产管理行业的本质特征,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在融入大资管的过程中逐步探索资产管理行业的竞争规律。一是打造“好的产品”。自2006年开始,保险资产管理行业以试点的形式推出首支保险资产管理产品,2022年已经有823支产品。资产管理产品具有“净值化”特征,需在资产配置、风险管理、交易能力等方面发挥专业优势,积累业绩记录,形成有特色、有口碑、有影响力的产品货架。二是切实满足“客户需求”。一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客户相对多元,可以细分客户,聚焦目标客户深挖客户需求,针对性、阶段性提供“定制产品”,充分发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长期服务系统内委托人,成熟的个性化产品定制能力。另一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借鉴学习公募基金、信托公司等行业发展个人业务的经验,依托资产配置、较低波动账户管理等经验,打造“标准化产品”。三是做好营销管理。“资管新规”实施以来,原有分工经营限制逐步淡化。从资产管理行业的竞争规律看,“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能“小富即安”,实现更大发展必须加强营销管理,在品牌建设、理念宣导、产品推介、客户服务等方面综合发力,将营销管理作为业务的“乘法”。四是做好战略布局。资产管理产品具有虚拟性,业绩具有不确定性,客户对投资理念、投资业绩的认可往往依托对历史业绩的判断。“定制产品”应做到客户需求把握准,产品设计响应快、后续管理服务好;“标准化产品”应做到产品特色鲜明简练,产品业绩符合设计预期,同类产品做到风格稳定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只有在产品布局、客户储备、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做好战略安排和能力储备,才能真正把握监管政策、客户需求、市场趋势等驱动因素,打造出具有特色的“爆款”产品;才能逐步储备客户,形成规模增长的“雪球”效应,实现资产管理费收入的持续增长。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必须坚持从国家制度和监管高度,明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中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一是金融监管层面要从服务实体经济角度提出企业融资标准和保险资产管理投资标准,对不符合政策导向,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投资,严控入口关,对存续资产存在不合格的坚决纳入“黑名单”,统一梳理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可投池、禁投池,提出明晰的监管标准。二是要建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评估标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能仅仅停留在统计数据“量的增加”,而要同时建立对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益的评估指标体系,比如增加相关实体经济效能、效益等方面的评价维度,真正体现“量的合理增长、质的有效提升”。
第二,必须坚持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大效益为目标,在保险集团层面做好统筹安排。金融服务要发挥最大效益,必须尊重自身的业务规律,发挥其业务的差异化特征。事实上,银行业在负债端吸收公众储蓄和企业存款,主要依托资产端的“杠杆效应”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对银行业相关要求和评价也主要聚焦于资产端。相比而言,保险业在资产端没有杠杆效益,而是通过资金运作提供收益,在负债端发挥“杠杆效益”提供风险保障。因此,保险的资产端除直接投资服务实体经济外,更要通过专业操作获取投资业绩,支持负债端提供保险产品,支持保险业务对实体经济提供更好保障功能。因此,虽然大中型保险集团是“集团公司+保险子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模式,分属不同法人单位,但可以保险集团为统一单位,由保险集团层面在战略规划、资本支出、业务规划等层面统筹安排落实国家战略要求,发挥出保险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大效益。
第三,必须建立保险公司的主体责任,按照“谁出资谁履责”原则,建立科学评价服务实体经济指标体系。保险公司负责资产负债管理和资产战略配置,委托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公募基金公司等开展资金运作,且自身可对股权投资等做出决策:一是保险公司要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国家战略纳入资产负债管理,牵头在通过增加投资收益提升保险产品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与保险资金直接服务实体经济效益之间统筹权衡,不断优化保险产品和保险资金运用之间的链接,最大程度发挥保险资金运用的效益。二是要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国家战略纳入保险公司资产战略配置框架,通过《委托受托合同》《投资指引》等形式,明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国家战略的统计标准、比例要求、工作评估和风险管控等要素,以便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受托人履行职责。三是要牵头建立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统筹评估标准,一方面应综合统筹负债端的风险保障和投资端的融资服务,另一方面应综合统筹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规模增长和效益提升。四是要不断优化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应动态审视负债端业务结构和产品策略,根据不同的战略目标开发和设计不同的产品,统筹好企业短期业绩和长期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
第四,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必须持续提升自身能力,在投资领域进一步丰富服务实体经济的手段。保险资金主要投资于二级市场股票、二级市场债券,通过债权、股权等多种形式服务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要丰富服务实体经济的手段,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一方面,保险资金存量配置应尽快调整配置结构,跟上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趋势,发挥长久期、规模大等优势提高保险资金直接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另一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要提高金融资产定价能力,全面提升风险管理等能力,热情参加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发展。
“资管新规”实施以来,银行理财子、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逐步进入同台竞争状态。虽然制度上不同资产管理机构原有的分工经营限制被逐步淡化,但资产管理机构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本质受制于其资源禀赋和管理资金要求,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特点。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若想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必须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资源禀赋,聚焦自身能力优势,在大资管体系中构建并强化自身的固有竞争力。
第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长期跨越多市场、多品种、多领域开展投资管理,在资产配置、工具化产品投资等方面积累了较高能力。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深度参与保险集团资产负债管理、资产战略配置等各个环节,积累了差异化专业能力:一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长期与负债端紧密合作,共同研究负债约束对资产配置和投资操作带来的影响。保险资金围绕如何实现绝对财务收益目标,通过股债配比、股债策略等账户和组合管理手段,积累了可以实现较高、较稳定财务收益的投资管理理念和账户管理经验。二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覆盖多个市场、多个品种、多个领域,在资产配置时既有大类资产预期收益与风险的考虑,也关注自身直接投资能力和投资策略。比如,保险资金在运用公募基金等工具化产品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在FOF投资等领域形成了自身特点。三是部分公募基金有工具化特征,有的基金业绩表现往往与管理规模有正反馈效应,投资操作往往追求相对收益表现,倾向于采取趋势追踪,追涨杀跌;有的基金不做大类资产配置和行业配置,聚焦某一领域的主题投资,主要做增强的alpha收益。相比而言,保险资金市场上涨时需要兑现财务收益,市场下跌时需要考虑净资产变化对偿付能力影响,投资操作必须以估值为中枢,在控制波动基础上做大类资产动态调整,大量做逆周期加减仓操作。
第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长期服务内部客户,针对不同客户定制组合管理,在服务专属客户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一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从服务保险资金起步,长期以来始终需要理解不同金融机构的资金特性、收益要求、风险偏好、资产配置和报表需求,需要与客户共同应对经济周期、监管政策等环境变化反复沟通。因此,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更能为金融机构类客户提供定制化、差异化的投资解决方案。二是保险机构常年要求实现年度较高财务投资收益。过去20年,保险资金年均收益率5.03%,高于标准差2.14%,呈现中高收益、较低波动的鲜明特征,这种能力不仅对于保险公司,而且对其他金融机构、企业、社会团体都具有吸引力。三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长期为金融机构等客户提供专属服务,在账户管理、组合类产品、另类产品等方面已经拥有大量外部客户,积累了专属客户服务的丰富管理经验,在相关领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第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已超过10年,且多家公司拥有公募、养老金等资产管理牌照,未来面向公众投资者的基础正在形成。一方面,在长期能力建设过程中,保险资产管理不但建立了完善的产品线和全覆盖的产品策略,从证券交易市场的股债基等传统领域,到一级市场的股权计划、债权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私募股权基金等,并且打造了“固收+”、FOF等拳头产品。从最近几年情况看,2020-2022年保险资产管理组合类产品中,债券型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26%,显著高于债券型公募基金的3.25%,佐证了保险资产管理行业较为突出的管理能力和优势特色。另一方面,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等资产管理机构都是国家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自有自身的特色和差异化定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未来可以作为服务于公众的资产管理公司,也可发挥专业领域独特优势,接受银行理财子、信托公司等资产管理机构的再委托。
科学技术发展始终是时代的主旋律,每个历史时期的技术革命都会导致整个生产体系的现代化更新,并最终产生新的生产方式。过去20年,科技的蓬勃发展悄然重塑着资产管理业务的内涵,正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拓展,推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组织模式与核心竞争力再造。
第一,要处理好业务规划与系统建设的关系,依托股东方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管理模式。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信息技术建设始终是行业痛点,其原因在于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特殊性:一是保险资产管理行业涉及的市场多、品类广,涉及的品种不断丰富,且不同市场和品种在业务规律、系统结构、数据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二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涉及监管机构多,从公司角度业务能力可规划性相对差,监管要求个性化强,且操作流程、报表要求等不断变化,历史上看诸多微小变化均会给IT系统规划带来较大影响。三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基本都有实力雄厚的股东,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和保险资金运用均与股东方相关单位有非常密切联系,存在各集团天然的禀赋和差异化要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系统架构,往往是集团IT架构的一部分,集团管控模式改革、组织架构优化、委受托关系调整等,均会较大程度影响业务架构。保险集团应推进投资板块科技服务的体制机制改革,处理好集团统筹管理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自主开发的关系,探索建立适应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高质量发展的IT治理体系。目前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既要服从股东方整体规划框架,发挥股东方整体的系统架构设计、硬件基础建设、系统开发实施、数据存储共享等方面的规模效益和集成优势,又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将资产管理领域成熟的IT系统嫁接到整体架构之中。
第二,要处理好自主开发与外购系统的关系,依托市场资源提高系统需求开发的响应能力。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格外的重视信息技术建设,始终加强对业内先进技术和先进架构的了解,引导自主开发和自主掌控能力建设,实现从资产端到资金端、从业务前台到中后台均建有完善的信息数据管理系统,目前已经覆盖了投研、管理、运营、交易、监测、投后管理等各环节、全流程、整周期的业务链条。从20年的发展经验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IT系统架构只有在各种约束下寻找更优解:一是保险资产管理行业从发展之初就重视公司内部各项系统建设,坚持以行业资源为依托,但很多监管政策并非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层面可以主导和规划,业务需求不断发生调整和变化,而IT系统规划、建设和优化需要时间,开发需要成本。二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规模不大,但涉及的法人主体较少,个性化要求比较高,开发成本通过市场分摊的能力差,导致单个主体承担的开发成本相对高,专属服务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IT生态圈尚未有效形成。三是部分公司下设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养老金等资产管理平台,相关行业已经形成通用的行业标准和主流的软件系统;其中,部分软件系统固化了行业的最佳实践,在成本投入、后续维护、升级换代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要处理好自主开发满足个性化业务需求,与通过外购标准系统采纳行业最佳实践之间的关系。
第三,要高度重视数据治理问题,从源头上做好数据治理工作。资产管理行业是数据密集型行业,数据治理是精细化管理要求,也是未来数智化发展的基础要求。一是行业协会层面,有必要牵头制订标准,从源头奠定数据治理框架。保险资产管理行业业务涉及境内境外,多个交易平台和各种交易模式,导致不同主体的数据要求,不同业务的数据口径,不同系统的数据结构等千差万别。中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性组织,有必要组织全行业开展业务标准和数据标准建设,在业务数据统计、数据口径标准等方面从行业层面开展标准化工作。二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层面,要按照准确、实时等原则,对解决不同数据结构,不同系统接口等实际困难充分研究,处理好历史数据和新增数据、原始数据和加工数据、交易数据和结算数据、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等方面的关系,形成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内部的数据平台。三是保险公司(集团)层面,要将保险资产管理数据纳入整体的数据治理框架。保险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的内部业务数据要可打通、可校验、可跟踪,去除数据孤岛;客户、资讯等数据要可共享,充分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四是信息技术建设要面向未来,与业务场景相结合,按照数据通用化、策略模型化、流程程序化、操作系统化的方向,不断推动科技赋能业务流程、业务模式、业务逻辑的创新与发展。五是要重视外部数据的获取和积累。其中既包括宏观、行业、公司等公开数据,也包括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内部模型、内部数据等,要在规划基础上做好积累,形成开放共享的数据平台。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动力,也是新时代实现保险资产管理行业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始终在政策框架下坚定不移地推进高质量对外开放,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
第一,海外金融机构“走进来”:学习海外先进经验,推进保险资产管理行业能力建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一是国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引进来。保险资产管理行业自成立之初,各家公司积极向海外学习取经。例如2006年,中国人保资产在业内首家引入外资——德国慕再保险集团,通过管理经验和技术交流,对国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等领域提供了“发展范本”。二是国内金融机构与海外资产管理机构合作发展,2019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工银安盛资管获批成立,进一步提升了国内保险资产管理在参与国际化,甚至同场竞技方面的实力。三是海外资产管理机构主动进入国内保险资产管理行业。2021年7月,安联资管成为中国首家获批开业的外商独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第二,中国保险资金运用“走出去”:强化全球资产配置,分享优质资产收益。随着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宏观利率中枢下移,境内资产存量难以完全满足保险资产新增配置需求,全球化资产配置是必然选择。一是资金走出去。保险资产管理行业持续完善并开放制度的顶层设计,逐步放开QDII、沪港通、深港通等对外投资渠道。截至2019年末,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累计约4700亿元,占行业总资产的2.75%,覆盖了监管许可的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险资金收益的稳定性提供了支撑。二是股权走出去。鼓励境内机构更好地参与全球市场,国寿富兰克林、新华香港资产、人保香港资产相继在港设立,不但助力内地保险企业海外投资,同时探索“负债端”“投资端”两头在外的管理模式,在“走出去”中实现保险业“投保+投资”的双轮属性。三是服务走出去,从起初服务于境内客户的境外投资业务到逐步设计创新产品,满足境外保险公司、银行、券商、企业与高净值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境外三方业务近年来亮点纷呈。
20年行业的历史经验表明,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等资产管理机构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形成了不同的业务特色,拥有着差异化的资源禀赋。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经验,凝聚了全行业发展智慧的总结,揭示了保险资产管理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最终的原因,努力为保险资产管理持续不断的发展提供力量源泉。展望未来,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将在党的领导下,顺应中国金融行业改革发展的潮流,形成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繁荣局面。未来,有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大而全而强”,有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小而专而美”,将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为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